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语言表达与高质量发展!这场论坛在杉达举办

2024年11月15日上午,第三届上海口语传播校园论坛——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语言表达与高质量发展在上海杉达学院金海校区举行。本次论坛为上海市社联第十八届(2024)“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项目,也是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建会30周年系列活动,由上海杉达学院联合主办。我校校长陈以一,上海市社联学会处代表卢红青,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毅,副会长、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薛念文、副秘书长黄晨等出席论坛。论坛由我校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院长李光安主持。

陈以一在致辞中对社联领导、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以数字化和数智化引领,面向现代服务业,城市服务业和高品质城市生活的学科培养目标是学校的发展主线。本次会议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更加有力、强大的工具。

卢红青强调,本届论坛内容体现社联“联”、“融”、“合”理念,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起来,共同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语言如何表达和发展的热点议题,发挥学术论坛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功能。

开幕式上,林毅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语言表达与高质量发展”主旨演讲。他以研究会自1994年至今的历史为线索,梳理了研究会因时而变、顺应发展的历程,也对口语传播学的发展作出年度思考。联系到今年5月OpenAI的春季发布会,人工智能试图向人类证明,“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语言处理器,变成了近似于人类的新物种。”巴黎奥运会期间SMG研发的“第二解说员”,通过AI数据采集和虚拟化呈现,实现追踪和分析赛事项目的运动轨迹等关键参数,为观众提供了专业的技战术分析。林毅指出,人工智能的信息标准化输出对口语传播相关专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乘技术之风高质量地发展艺术语言表达成为新时代议题。

本次论坛围绕艺术语言表达与红色文化传播、人工智能时代的口语传播和社会表演两个主题展开,共8场报告。

薛念文从课堂上学生利用豆包、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完成作业事件出发,发出AI发展对现代生活影响的感慨,由此她回看历史进程中语言传播的新兴工具——托名本,打开了现场红色文化传播历史的认知面。托名本是共产党在革命阶段为躲避国民党追踪,传播革命新思想,在新闻宣传领域、文化传播领域的出版创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曾托名为《文史通义》成功出版。这一传播手段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策略,激发起群众的革命热情。

新华社上海分社总编室于帅帅副总编(挂职)认为,世界格局转变重塑全球舆论场结构与话语体系,发达国家仍主导全球舆论走向,但全球南方国家的声音愈发响亮。于帅帅剖析了诸多影视资料,展示了国际传播中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发展和新机遇。她认为驻外记者需要挖掘当地的红色主题故事,通过提炼不同主题展现人类共有价值,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利用新技术为世界提供全方位视角的国际新闻报道,讲好中国故事。

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助理、首席讲解员倪吉琳以数字赋能新时代,红色发展新征程为主题,介绍中共四大纪念馆紧跟时代潮流的技术革新。通过解读中共四大纪念馆的数字密码951120的含义,她系统介绍了四大纪念馆中的杰出人物和展览内容。四大纪念馆利用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场馆展陈新模式,场馆用AI技术设计大量交互场景,复原中共四大召开街景,加入二维码线上教学手段减轻人力讲解成本,游客可以自助学习展馆资料。同时四大纪念馆创立了首个红色元宇宙展区,创造数字化红色产品,全方位展现厚重历史与人工智能的创新融合。

在上半场的圆桌会谈环节,各位嘉宾交流各行业口语传播与人工智能结合经验,提问AI协同的真实性和信服力展开,在探讨中达成本次主题论坛研学产教的深度交融。

下午,上海杉达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任沈超群作题为“人工智能虚与实:社交媒体时代口语传播”报告。他指出,在虚拟主播日益普及的当下,口语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他通过展示中国台湾地区AI主播的视频,探讨了虚拟主播语音在口语传播中的应用,并指出了“恐怖谷效应”对虚拟主播接受度的影响。此外,他还深入剖析了社交媒体中假信息的语义问题,并强调了智能时代口语传播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沈超群表示,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口语传播的内容。

上海杉达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陈立新教授从口语传播路径研究的视角出发,分享了他在人工智能时代对口语传播学科发展的思考。他强调,尽管口语传播在人工智能时代看似处于劣势,但正是这种挫败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陈立新提出,人们要在挫败中寻找反弹的力量,确立口语传播学科的地位。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林晓琳作题为“多屏共生时代的叙事补偿路径”的报告,她以媒介讲故事的形态为切入点,探讨了多屏共生时代叙事补偿的重要性。林晓琳认为,不同媒介对剧本创作有着不同的干预和介入,屏幕叙事在弥补观看限制、满足叙事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她指出,在微屏幕叙事中,人们形成了全新的叙事路径和补偿机制。

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张岩作题为“‘东部世界’中的沉浸与表演”的报告。她从沉浸式体验的角度出发,分享了上海百乐门、上生新所等地沉浸式艺术活动的案例。张岩认为,这些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在互动中重塑了城市景观,展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她表示,在虚实相生的时代,人们要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上海杉达学院新闻系传媒经营专业主任林晓颖则聚焦于短视频平台老年女性群体的口语传播行为特征。她指出,老年女性在短视频平台上通过分享情感记忆、怀旧元素等内容,构建了一种智慧长者的形象。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存在过度景观化、孤独的狂欢、隐私泄露等问题,林晓颖呼吁社会应更多地关注老年群体的声音和权益。

在圆桌会议环节,各位嘉宾就上午和下午的演讲内容展开了激烈讨论。他们围绕口语传播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社会表演的理论与实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


来源 |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作者 | 吉文萱

编辑 | 吴知博

摄影 | 毛恩琦

制作 | 学生传媒中心 徐皖青


推|荐|阅|读

1.“我与校领导的下午茶”活动第二十场来了,快来报名!

2.早知道!杉达一周讲座活动预告(11月18日-11月24日)

3.创未来,启新程!杉达举办2024年机器人技术应用创新大会暨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研讨会

4.杉达代表团赴南非访问

5.上海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在上海杉达学院成立

学校官网:http://www.sandau.edu.cn
投稿邮箱:sdxwcbzx@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杉达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